近日,秦岭脚下的长安区引镇街道西河滩村一派丰收的景象,村前屋后的田野里,一串串、一簇簇红彤彤的花椒果挂满枝头,处处都散发着麻麻的清香。田埂上、树丛间,村民们或采摘或装筐,忙着收获成熟的花椒,椒园里洋溢着欢快的笑声和丰收的喜悦。
花椒丰收,村民采摘笑开颜。
近日,秦岭脚下的长安区引镇街道西河滩村一派丰收的景象,村前屋后的田野里,一串串、一簇簇红彤彤的花椒果挂满枝头,处处都散发着麻麻的清香。田埂上、树丛间,村民们或采摘或装筐,忙着收获成熟的花椒,椒园里洋溢着欢快的笑声和丰收的喜悦。
院落里屋顶上随处可见晾晒花椒
“椒红咧么?”“成色咋样?”“没看能摘多少?”日前,记者走进西河滩村,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房前屋后的花椒树,就连村民见面打招呼也充斥着满满的“椒”味儿。漫步村间,村民的院落里、屋顶上随处可见晾晒花椒的景象。
“秦岭北麓,大峪河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俺村这地方非常适合花椒的生长。”西河滩村书记赵育民说,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他们把发展花椒特色产业作为兴村富民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00余亩。成熟后的花椒颗粒饱满、色泽鲜艳,是调味品市场的上乘品。晾干后的花椒不光周边的饭店餐馆有人来收,就连四川、渭南等地的商贩也赶来收购。
“花椒全身都是宝,咱不能仅仅停留在卖干花椒上。”赵育民说,鲜嫩的花椒叶、青花椒、花椒籽都是很好的食材,更能入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潜力,延伸花椒深加工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受伤的双手是劳动最美好的见证
在西河滩村北的花椒地里,71岁的村民王福娃腰间挂着小音响,正与老伴一起采摘花椒。“这沙石地种粮食收成不好,花椒耐旱,适合生长,我都种了十几年了,不光有市场常见的‘大红袍’,还有‘狮子头’‘凤椒’等新品种。”说起花椒,王福娃如数家珍,随便一个品种他都能说出优劣特点:“你看,这是大红袍,这椒果颗粒大、色泽艳、成熟早,那边的两行树是晚熟青椒品种。不同的品种成熟期不同,能保障不同时期的市场供应,也便于采摘,不用为忙天雇不到采摘工而发愁。”
花椒树茎干上有短刺,手工采摘不小心便会被扎到。记者问起王福娃为啥不戴手套,他说:“手套时常会被树上的短刺勾到,反倒会拖慢采摘速度。”据悉,采花椒不戴手套,是西河滩村村民长期养成的习惯。被花椒枝条渗出的汁液染黑受伤的双手,是劳动最美好的见证。
田间地头拍摄短视频销售自家花椒
人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西河滩村村民陈均孝在田间地头拍摄自家的花椒,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传播给广大受众,让小小花椒树发挥着助力销售的大作用。
“跟在抖音上关注收购花椒的买家联系,花椒能卖得快一点,但是也要看成色,像这种红一点的一斤能卖30块钱,颜色差一点的也就只有20块钱。”今年55岁的陈均孝拥有西河滩村种植面积最大的花椒地。在从事花椒种植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刻苦钻研、辛勤耕种,种出的花椒品质上乘,是椒农眼中的花椒能手。
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记者来到陈均孝家的花椒地里。只见地里整齐干净,田里的花椒树枝繁叶茂,椒果颗粒饱满绿里透红,一棵比一棵结得多。“花椒苗栽种三年才能结果,和其他农作物一样,重在管护,”陈均孝说,“我这个人闲不住,没事总爱到地里劳作,像施肥、修剪、栽培这些技术活,慢慢地都摸索透了,种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