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渭南市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内,工作人员认真查看、记录每个小麦试验品种长势情况(资料照片)。 记者 穆骋摄
5月31日,渭南市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内,不同品种的小麦标准试验示范田整齐分布,放眼望去金灿灿一片(资料照片)。 记者 穆骋摄
开镰了!
芒种前后,自东向西,秦东大地夏收序幕拉开。
6月3日,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基地种植的“渭麦9号”示范田实产验收,平均亩产601.6公斤;6月8日,渭河滩地受灾地块实际测产亩产590.59公斤;6月10日,合阳县“吨半田”小麦高产示范田实收测产亩产799.98公斤……
随着一个又一个捷报传来,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俊丽一直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
2021年,渭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霖天气影响,大荔、蒲城、华阴等6县(市、区)内涝面积达260万亩,其中,249万亩农田秋播严重滞后,超过全市播种面积的一半。张俊丽说:“这是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和挑战,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农技人心里。”
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小麦年产量接近全省三分之一。“去年雨下得太多了,到11月底,还有10万亩小麦种不进去,播进去的小麦苗情弱,当时许多人心里对来年收成都没底。”张俊丽说,“必须向科技要产量,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截至6月17日,渭南市夏收小麦442.7万亩,进度99%以上,夏播玉米247万亩。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丰收的“秘诀”就是“藏粮于技”。
良种良法促丰收
6月13日,华阴市种粮大户袁海锋家的小麦喜获丰收,眼下,他正忙着播种玉米。
“今年的小麦收成出乎我的意料!亩均1050斤,就连之前受灾严重的地块亩产都能到八九百斤。”袁海锋高兴地咧开了嘴。
时间拨回至8个月前,因遭遇强秋霖天气,去年11月下旬,袁海锋承包的5000多亩地里仍全是泥,大型播种机无法作业。
“当时就打算放弃这一料庄稼了!地里播不进麦,播进去了产量也不一定高。”袁海锋说他当时心情沮丧。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华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明娟主动找上门,为他推荐了几种适宜晚播的春性小麦品种。“只要能种就种,种下去就有希望!”刘明娟鼓励他,“晚种不怕,只要选对了种子,再加上科学管理和悉心照料,一定会有好结果。”
“种子虽然种了下去,但到过年时苗情依然很弱,比往年差得远。”袁海锋说,能否丰收,他心里直打鼓。
2月初,土地刚一解冻,刘明娟就赶忙来到袁海锋家。
“咱这个地,要提早管理呢!地一解冻,趁雪追肥!今年的苗比较弱,还要追上促进麦苗生长的肥。”刘明娟建议道。
“往年都是3月才管理,而且也不追肥。”袁海锋将信将疑,“种了几十年地,这种管理法,还从来没见过。”
刘明娟说:“今年情况和往年不同,咱们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刘明娟和其他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袁海锋用上了晚播品种配套的管理方法:在拔节期、返青期追“两水两肥”,在灌浆期“一喷三防”中加入叶面肥,推迟除草剂使用……
精心呵护下,弱苗逐渐转壮。3月初,袁海锋惊喜地发现,原本又小又黄的麦苗,变绿变粗壮了。他开玩笑道:“‘后进生’在拔节期‘赶’上来了!”
袁海锋遇到的困境,在渭南并不少见。因小麦晚播,叠加苗情差,三类苗占到一半以上。
“对此,我们推行‘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适当增加底肥、以肥补晚’的‘四补一促’晚播技术,全力以赴弥补晚播的劣势。”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苏新会说,“良种良法的运用,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近期田间调查情况看,小麦长势良好。全市在田小麦面积443万亩,亩均35.58万穗,较上年增加0.76万穗,增幅为2.2%;穗粒数、千粒重等均有上升。
根据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当地农技人员还针对不同播种时期,给农户推荐不同品种、播量的种子。此外,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为农户免费提供药剂拌种,将种子与农药、菌肥等拌和,以避免因土壤湿度大导致的病虫害。
而对因灾无法播种的农田,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在渭北5县利用预留的春播玉米田块,补种小麦15万亩,全力以赴稳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会战助丰收
6月8日,去年遭受洪灾的大荔县官池镇渭河滩区,实施无人机飞播的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590公斤,最高达650公斤。
大荔当季飞播面积达2万亩,居渭南小麦飞播面积之首。
见到大荔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养殖股干部王萍时,她正忙着在飞播示范田实产验收,看到这样的好成绩,她喜不自禁。
“去年,受灾各村没日没夜排水抢收,积水虽然排出去了,但还有大量土地无法播种。”王萍说。对此,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决定在大荔、华阴、临渭、富平等县(区)试验抗湿抗渍无人机小麦飞播,以保障小麦面积稳定。
“听过使用无人机播种水稻,但全国还没有哪个地方是这么播小麦的。”接到这一方案,王萍心里一咯噔。
由于大荔受灾严重,接到如此大量的任务,王萍心里又一咯噔。
“我们都没有试验过飞播,不敢保证播种效果,要是播下去出不了苗,没效果咋办?”王萍暗下决心,“一定要科学谨慎规划,严格按照飞播技术条件和要求,确保播下去、有效果。”
无人机飞播的基础条件是地块里已无明水,但大型机械进不了地。工作人员清查了每一田块的情况,最终筛选出2万亩适宜飞播的地。
适宜飞播的地选出来了,新问题又摆在王萍面前——群众不接受,没有村子报名,可咋办?
“为了保障小麦能适时播种,不误一料庄稼,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官池镇东阳村党支部书记李东民思来想去,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东民是有着丰富的粮食种植经验的老粮农,他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飞机播种,能克服不利地情,解决大型机械和人进不了地的困难。还有这么多专家能手给咱指导,怕啥?”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东阳村率先建了2000亩的试验田。“没想到,三天就发了芽,五天后麦苗长了一厘米,出苗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李东民感慨,“真是人努力,科技帮忙!”
看到无人机飞播效果好,周边的4个村也纷纷加入进来。短短3天,大荔完成2万亩地的飞播任务。
“无人机飞播不仅为渭南带来了丰收,更为极端灾害天气下如何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贺纪平说。
为了强化科技支持,在小麦生长期间,该市加强病虫害监测点布设,运用无人机“一喷三防”,主动开展气象灾害信息监测;在田间地头,现场推进会频繁召开,“明白纸”、技术挂图发放到户,科技会战让丰收有了底气。
精准服务保丰收
6月9日5时许,临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武蓉的身影出现在官道镇满寨村的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建立这块5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是他们为了应对去年灾害天气,安排了两个适合当地的常规和晚播品种的8个播期试验,希望为日后遇到类似情况积累经验。
当天,像看到考出了好成绩的孩子般,进行试验收获的武蓉开心地笑了:“从前期测产的情况看,从去年11月7日到去年12月12日播种的小麦产量都远远好于我们的预期,说明晚播小麦只要技术到位,也能丰收。”
一边忙着夏收,一边又着手夏播指导工作。
“夏播方面,我们主要在给群众推广优质良种和增密度、提单产核心技术。同时,积极给群众科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武蓉说。
在试验示范基地负责田间管理的种植大户李金芳一看到武蓉便热情地招呼:“我们的‘参谋部’来啦!不仅是基地,我托管的1000多亩地咋种、咋管,都是听‘参谋部’的!”
刚过完年,武蓉基本上每周要下地好几次。“不仅是我,单位办公室里几乎看不到几个人,田间地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武蓉说,“去年苗情弱,要随时根据苗情及时调整方案,做到科学精准管理。”
面对晚播弱苗面积大的挑战,从去年12月开始,渭南建立市级包县、县级包镇、技术干部包田块的分级包抓工作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千名农技人员“贴近农民强培训、贴近一线强服务、贴近实际强推广”“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先后97次派出技术指导组共4023人,武蓉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春季,由于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群众经常反映苗黄的情况。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武蓉都会到地里把麦苗挖出来,让群众识虫、懂虫,从而治虫。
有时候,三五人就开始一场小培训,周围正在田间管理的群众也聚过来听;有时候,村干部邀请技术人员上门答疑解惑;有时候,针对一个主题,召开上百人的现场会……大大小小不限形式的技术培训,让农技服务走进田间,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群众。
“我们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力保端牢粮食‘饭碗’,市县镇村四级齐抓共管、兴利除弊,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夏粮生产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丰收可期、令人振奋。”苏新会说。
6月10日,武蓉又来到满寨村察看小麦收成。这一天,麦田里机声隆隆,麦浪翻滚,临渭区的小麦收获进入高潮。
李金芳的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动态:“凌晨3点,收完今天最后一块麦子,平均亩产1200斤!闻着麦香,心里踏实……”(记者 王向华 李妮)
推荐陕西优质品牌农产品 服务亿万消费者
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300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9025868号 营业执照 增值电信许可证:陕B2-202102277 陕西省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备案号:YB26101510220231
指导单位: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 运营服务:陕西聚锦华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29-81318081